文:秋果01桓谭字君山,沛国相人也。父成帝时为太乐令。谭以父任为郎,因好音律,善鼓瑟。博学多通,遍习《五经》,皆诂训大义,不为章句。能文章,尤好古学,数从刘歆、杨雄辨析疑异。性嗜倡乐,简易不修威仪,而喜非毁俗儒,由是多见排抵。(后汉书卷桓谭列传)桓谭字君山,是沛国相县人。他的父亲在汉成帝时任太乐令,因为父亲的功绩,桓谭被保任为郎。桓谭也爱好音乐,且善于弹琴。他博览群书,遍习《五经》,注重解释大意,对章句并不死记硬背。擅长写文章,尤其喜欢古代文学,多次跟刘歆和杨雄辨析疑义。生性喜欢歌舞艺人的音乐,为人简朴且不拘小节。不喜欢俗儒雅士的儒酸,经常否定、诋毁他们,因此时常遭到他们的攻击。桓谭虽然多才多艺,但是因为不会见风随舵,性情又有些古板,所以哀帝和平帝时,一直没有得到重用。桓谭的见解非常的独到,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。哀帝时,他与傅晏相好。傅晏是傅皇后的父亲,傅皇后得宠时傅晏很得势,他的门下有很多人投奔。后来皇上宠爱董昭仪,对傅皇后越来越冷淡,由此对傅晏也不如以前好了,习惯了被宠的傅晏觉得很失落。桓谭把这一切看在眼里,很替这位朋友捉急。找了个机会,桓谭以汉武帝为册立卫子夫暗中寻找陈皇后过错,将其废黜的事做例,劝解傅晏。并对他说:“现在董昭仪跟当年的卫子夫一样受宠,她的哥哥正得势,比之受不受宠,你难道不更应该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么?”傅晏听了这话很害怕,忙问桓谭应该怎样做才能免除灾难。桓谭对他说:“刑法不能惩治无罪的人。”他让傅晏遣散门客,告诫家人做事一定要谨慎廉洁,不要给人留下把柄。傅晏觉得有道理,见到女儿后,便偷偷告诉她做事要谨慎,不要招惹是非。事实证明桓谭是对的,后来董贤唆使太医诬陷傅氏,皇帝信以为真逮捕了傅晏的儿子傅喜,立案查办,却因为没有查实罪行,无罪释放,傅氏一族最终保全了性命。02董贤做大司马时,想要跟桓谭结交。耿直的桓谭还曾呈书信给董贤,劝说董贤以辅佐国家来保全自己,但是董贤并没有采用他的建议。桓谭觉得董贤将来绝对没有好结果,便疏远了他。桓谭的眼光深远,但是因为秉性耿直的原因,做事不够圆滑,这种性格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,其实很难保全自己。刘秀做了皇帝后,桓谭被征召待诏,他的上书不合光武帝的胃口,所以没被任用。后来在大司空宋弘的推荐下,才被任命为议郎、给事中。光武帝刘秀得知桓谭擅长弹琴,便时常让他进宫弹一些民间小调。宋弘一直对民间小调看法不好,认为不够大体,得知此事,对桓谭很不满意,这位正直的有些偏激的大臣,找了个机会,把桓谭狠狠训斥了一顿,桓谭一个劲道歉,才让宋弘消了怒火。桓谭真的不愿意给皇上弹琴,但是,皇上的命令,谁又敢违背?不久,光武帝大宴群臣,当着众大臣的面又让桓谭弹琴助兴。桓谭心里不愿意,又不敢违逆皇上的意思,看到宋弘怒气冲冲地盯着自己,心里发怵,弹得琴也断断续续的。光武帝觉得奇怪,就问原因。宋弘明白桓谭不敢回答,便离席对光武帝说,自己举荐桓谭,是希望桓谭以雅乐引导陛下,但没想到他竟然终日以亡国之音弹奏给皇上。我曾因此训斥过他,他心中有愧,当着我的面才弹得这样,这是臣的过错。光武帝听了宋弘的话,从此再也没让桓谭弹琴。桓谭秉性刚直,注定了他的仕途不会太顺。他虽多才多艺,擅长音律,遍习五经,精通天文,是东汉有名的哲学家、经学家,但是因为不会讨好皇帝,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。03桓谭不相信谶纬、奇怪虚诞之事。他觉得这些不是仁义之道,是应该扔掉的东西。他还指出谶纬预言虽然有时应验,那也不过是偶然的巧合而已。他还以王莽的失败为例,说王莽相信谶纬,到死都抱着他的符命不放,同样没有改变灭亡的命运。他的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善为政,造成众叛亲离的结果,跟天意没啥关系。桓谭著有《新论·谴非》,从书中就可以看出,他反对一切迷信的东西。他认为天灾是大自然的自然现象,不是什么老天爷对人的谴告和惩罚。另外,他还反对方士们宣扬的服用丹药能长生不老、羽化成仙的迷信宣扬,这在现代社会是很正常的事,但在因为科学不发达,事事都被神化的古代,却显得很是异类。在《新论·形神》中,他也把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。刘秀是后汉皇帝中,我认为还算优秀的皇帝,但是处在那个时代,他也非常相信命运和图谶,并常用此来决定自己疑惑不解的事。桓谭曾经上书劝解过刘秀,但刘秀痴迷图谶,并不听从桓谭的建议,非常反感。桓谭秉性耿直,又不会隐匿自己的见地,见风使舵,注定他的仕途坎坷。商议灵台之事时,刘秀当众这样问桓谭:“吾欲以谶决之,何如?”谭默然良久,曰:“臣不读谶。”帝问其故,谭复极言谶之非经。帝大怒曰:“桓谭非圣无法,将下斩之!”谭叩头流血,良久乃得解。出为六安郡丞,意忽忽不乐,道病卒,时年七十余。刘秀下诏命令大臣聚合,商议确定灵台修建的位置。他对桓谭说,他想要用图谶来决定灵台的位置。刘秀明明知道桓谭抵制图谶,还这么问,摆明了就是找茬,想看桓谭怎么回答。桓谭人聪明,他不会不明白皇上专门问他的原因,但是因为他过于耿直,明知自己与皇上作对没有好果子吃,沉默许久后还是告诉皇上,自己不读图谶。刘秀又问为什么,桓谭耿直地说:图谶不合乎情理。桓谭敢当众违逆自己的说法,刘秀觉得十分气恼,他勃然大怒,说桓谭这是在指责我治国无正法么?好大的胆子,拖出去斩了。桓谭一看皇上要杀自己,吓得趴下磕头哀求刘秀饶命,直到磕得额头流血,才得以赦免。刘秀虽然饶桓谭不死,但对他更加的厌恶,后来把他调离京城做了六安郡郡丞。桓谭由此心中郁闷,以至于得病,在上任途中病死,死时七十多岁。04桓谭对选用良才和制定法律方面独到的见解。对于任用贤才,他在《新论》里是这么说的:“治国者,辅佐之本。其任用咸得大才,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。”皇帝的辅佐,乃治国之本,国家用了大才,就如长了翅膀可以腾飞。对于法律,他说:“法令决事,轻重不齐,或一事殊法,同罪异论。奸吏因缘为市,所欲活则出生议,所欲陷则与死比,是为刑开二门也。”建议“今可令通议理明习法律者,校定科比,一其法度。班下郡国,蠲涂故条。”颁布统一法律,让大家遵循,这样可以避免在实施律历时,因人定刑,轻重不一的弊病。桓谭的主张,对于国家治理是非常有利的。但是,汉武帝刘秀,对桓谭的见解并不认同,不予理睬。桓谭还有很多建议是很有眼光的,比如他提倡的“霸王道杂之”:望着纯粹,其德如彼,霸道驳杂,其功如此。俱有天下,而君万民、垂统子孙,其实一也。他主张把百姓的生存放在第一位,制定法律必须遵循,严防官员的政治腐败。他的观点,对于巩固国家政权和稳定,都是非常有利的。一个多才多艺,见地独到的臣子,遇到欣赏自己的主子,才能如鱼得水,发挥自己的精明才干。纵观桓谭的一生,哀帝、平帝,直到光武帝,他都没有得到重用,除去这几位皇帝的原因,说明桓谭自己本身也有问题。他性情耿直,不会变通,可能是他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。每一个人都喜欢听赞歌,即便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九五至尊也逃不开凡人的弊病。但是熟悉音律的桓谭,却独独不会“弹”这样的赞曲。这几年,看了很多历史人物,对于他们的经历,抛却感叹,也学到了很多东西。历史就是一面镜子,它照出的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各色人物,在镜子中,我们还会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一点影子。魏征死后,李世民曾经这么说过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我们做不了“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,但是如果能以人为镜,也会受益匪浅。策划:鱼羊史记 监制:鱼公子撰文:秋果 制作:吃硬盘吧、发达蚊推荐阅读▼本作品版权归「鱼羊史记」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。欢迎转发朋友圈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,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其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